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慈善 >> 公益文化 >> 内容

让文学成为生命的华章

时间:2014/1/20 9:02:03 点击:3272

                              文坛老将黄少烽:

                              让文学成为生命的华章

   
人物档案

    黄少烽,1943年生于射洪县太和镇。现任中囯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遂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射洪县文联名誉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故事、戏剧演唱及文艺评论的写作。自19748月在《四川文艺》发表小说处女作《粮站新兵》起,至今已在《四川文艺》、《现代作家》、《长安》、《文学研究参考》、《民间文学》、《故事会》、《今古传奇》、《剑南文学》、《四川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件。主编或主纂的5部专集均已出版发行。

他是遂宁第一个加入省作协的本土作家,是遂宁第一个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家。尽管在文学之路上已走过了50余年,并已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300多篇,主编或主纂的5部专集均已出版发行,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写作的热爱,因为他“视文学如生命”。

他曾先后辅导过500余名文艺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子昂故里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有他辛勤的汗水。
   
他,就是中囯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遂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射洪县文联名誉主席、被人们称为“川中文坛不老松”的黄少烽。
   
痴迷文学,他躲在桌下听评书

黄少烽对文学的热爱,还得从他小时候听评书说起。

1943年出生于射洪县太和古镇的黄少烽童年时代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听评书。“那时还没有电视,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听评书是人们的一个主要的休闲方式。当时很多茶馆都有说书人讲评书,按人收费。”黄少烽回忆道。因为没钱,那时痴迷评书的他为了躲避茶钱,不得不钻进说书人的桌子底下偷听。虽然桌子底下空间狭小,听一场评书下来整个人都“僵硬”了,但他仍旧听得津津有味。

读书后,黄少烽迷上了文学。他至今还记得,他在射洪中学读初中那年冬天,妈妈给他做了一床小棉絮让带回学校去盖,但在去学校的路上,他看到书店的门开着,便兴冲冲地跑进书店,一头钻进书海。等书店关门催他离开时,他才发现小棉絮早已不见了。那个时候,做一床棉絮的钱相当于一个月的生活费,为此他挨了妈妈一顿骂。

16岁那年,黄少烽从就读的师范学校停学一年,回家后被安排到粮仓工作。因为没有床位,晚上他便跑到粮仓里面的一个“斗筐”里面去睡觉,借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在斗筐里津津有味地地看着小说。……黄少烽痴迷文学,爱读文学作品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年少的他一遇见文学作品,便全身心地投入书海,如痴如醉。

爱上写作,创作作品100余万字

因为对文学的爱好,黄少烽便喜欢上了写作。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作文拔尖,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就常常给少年报刊投稿。1974年,他在遂宁安居教书期间创作出了第一篇小说《粮站新兵》。这篇小说根据他曾经在粮站打工时的经历,结合当时的形势而写。他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四川文艺》(即后来的《四川文学》)杂志,受到了《四川文艺》编辑部老师的欣赏,几经周折,最后在该刊19748月号成功刊出。这篇小说的发表,创造了射洪人解放以后第一个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的历史。

随后,黄少烽从遂宁安居小学调到了射洪县文化馆上班,担负射洪县文艺创作的辅导工作,他的文学创作由此拓开了宽阔之路。他下农村,进工厂,搜故事,写文章……不久,《喜事新办》等小戏在1975年全县劳模会期间隆重登台,几场演出就享誉城乡。接着又根据自己在射洪平安公社搞招生工作期间亲历的而又使人难忘的一些事情写出了小说《山花红艳艳》,并在1976年第6期《四川文艺》上发表。

接下来,黄少烽的创作之势一发不可收,陆续在《四川文艺》、《现代作家》、《长安》、《文学研究参考》、《民间文学》、《故事会》、《今古传奇》、《剑南文学》、《四川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件,共计约100多万字。其中小说《芙蓉厨师》、《杨老表卖酒》,故事《屈知县接官》,散文《你来了,孙竹篱先生》,歌词《为你送行》、《农民兄弟喜洋洋》,小戏《请他回来》等多件作品均在省级以上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评奖中获等级奖。散文《亲笔的尴尬》在《四川文化报》发表后,被《作家文摘》转载。有20余件作品被介绍到海外。

1981年,黄少烽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成为遂宁地区第一位加入省作协的本土作家。

倾情民间文学,跑遍了60多个乡镇搜集资料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本叫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射洪县资料集》的铅印书籍问世。书中传奇的故事、精彩的情节、本土的风情深深吸引了读者,这本书的主编及主纂就是黄少烽。

这本书是遵照中央宣传、文化部门的通知要求搜集、整理而成的。那一年,他组织了几名业余作者,由他带队,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去普查搜集。茶馆里、田坝头、路边上,见了年龄稍大的人就耐心询问、席地采访。历时数月,跑遍了全县当时的10个区60多个乡镇,搜集了大批民间文学资料。随后又通过他半年多的精心整理、编辑,最后完成了一本30万字的《射洪县民间文学资料集》。这本书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联合授予“二等奖”,而他个人则获得同等级别的“一等奖”。 19917月,他因在民问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

通过对射洪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黄少烽对民间文学的价值有了新的的认识。他认为民间文学是文学创作的另一源泉,随着人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民间故事可以而且需要再创作。于是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又增添了“民间文学再创作”这一内容。经过数年的努力,《陈子昂砸琴》、《孤儿学道》、《金豆开花》、《假话招亲》等数十篇射洪民间故事陆续 载入《民间文学》、《巴蜀风》、《故事会》、《民间故事》、《今古传奇》《文学故事报》等省内外故事书刊、报纸中;《柳坝井的故事》、《金华山下埋金铧》、《将军碑与臭石头》、《螺蛳池趣闻》等射洪乡土故事被选入由中囯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四川地名故事》中;文艺评论《“民间文学”答疑》、《“集成”编后再发展》、《对民间文学的若干误读》等被《巴蜀风》、《四川文艺》、《遂州群文》等刊发或转载。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被选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射洪县电视台还为他开辟了“射洪故事”栏目,每周都播讲一篇他写的本土故事,而且一播就是4年。
   
扶持人才,步行10多里去帮人修改作品

黄少烽在退休前虽然有很多头衔,诸如创作办公室主任、《射洪文艺》主编、县文联名誉主席以及这样或那样的“顾问”等,但主要工作仍是文艺创作辅导。上世纪80年代,香山乡有个叫魏书源的农民,一年间寄来10多件曲艺作品。作者有生活,但选材立意存在问题,黄少烽便乘公交汽车并步行10多里路,在距县城80余里的香山乡杨家坝找到这位一边在灶门前拉风箱一边构思唱词的作者。他在他简陋的农家住下帮助他反复修改习作,终于使他的100多行曲艺作品《书记许亲》在《锦江演唱》上变成了铅字。经过不断辅导、鼓励的魏书源后来有数十件曲艺作品陆续在省、市报刊发表,还加入了省曲艺家协会,并且以农民作者的身份被选为遂宁市政协委员。

据了解,先后被黄少烽辅导过的作者有500余人。为了给业余作者一个园地,他争取文教局领导的支持创办了射洪第一份文艺刊物《射洪文艺》。为了把射洪作者的作品推上省级以上刊物,他多方奔走,求得企业支持举办过多次文学笔会。他还去省城、京城邀请中国社科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作家》、《当代》、《星星诗刊》等单位的学者及编辑到金华山给作者讲学、看稿、改稿,先后把10多名射洪作者的作品推上省级甚至国家级刊物。他30多年中为18本射洪作者或单位出版的专集作序,为12位本土作家或作者的作品集写过评论,这些评论大多在《四川文艺》、《作家文汇》、《遂宁在线》及《川中文学》等报刊发表,给年轻的作者们以很大的鼓舞。

30多年,子昂故里的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文艺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且不断巩固发展;文艺园地多彩多姿,健康向上;小说集、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一本又一本地出版;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故事已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文学》、《当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故事会》、《今古传奇》等崭露头角,其中有20余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大奖……这种情况被一些媒体称为“巴蜀文坛的‘射洪文学现象’”。能有如此局面,少不了黄少烽的默默付出和辛劳汗水。

(实习生廖淼   记者冯继蓉)

(本文转载自《遂宁日报》201389“大周末”)

an>



(铁马爱心行动网温馨提示: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网站管理员,给你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作者:不详 来源:遂宁日报大周末
  • 铁马爱心行动网 铁马新闻资讯网(www.tmaxw.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10.0及以上浏览器,1024*768以上分辨率 客户服务邮箱:mouse_fu@msn.com
    常年法律顾问:四川省今辰律师事务所律师 谢卫东
    蜀ICP备09014603号